立德树人 | 朱庆棠:以培养出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为己任
编者按:在9月10日中山一院庆祝教师节大会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资深名医、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显微创伤手外科副主任、骨显微党总支书记朱庆棠教授,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青年委员、肾内科周怡副研究员分享了自己的从医从教故事。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中山医教育传承之精神。
以下为朱庆棠教授发言全文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36个教师节,首先祝所有老师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非常荣幸,也非常感谢医院给我这个机会,作为教师代表汇报从医从教的感悟。
30年前,我第一次踏入中山医的校门,从此迈进了医学殿堂。成为一名白衣战士,救死扶伤,为民解除病痛是我的梦想,能进入中山医,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毕业后留在中山一院工作,我更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不仅成为一名白衣战士,也成为了一名老师,一名白衣战士的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医务工作者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我们既是健康的守护者,又是灵魂的工程师,光荣又责任重大。
老师是灯塔 指引着学生成长
见习带教老师是临床医生的启蒙老师。我很幸运,我的见习老师都是佼佼者,我现在很多临床基本功都是那时候的老师带出来的。现在的常务副校长/院长肖海鹏教授是我的内科见习老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梁力建教授是我外科见习大组带教老师,而小组带教老师是王深明老院长。
内科见习训练出的缜密临床思维,一直受用至今。看病看病,一定要看病人,亲自问病史,做体格检查,查看辅助检查检验结果,然后才制订诊疗方案。尽管当今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以及检查检验技术层出不穷,对明确诊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但我在临床工作中仍坚持按上述“套路”进行诊疗,我也是这样要求年青医生的。
早交班时,如果值班医生汇报病例时报告:“某某某,车祸后上肢疼痛、流血4小时,外院X线片提示肱骨骨折,予夹板固定、包扎,现收入院进一步治疗;上臂有夹板、绷带固定,无法检查,请示上级医生诊疗方案。”这样的交班汇报显然不符合要求。我一定会提醒值班医生,要详细问病史,做好体格检查,分析已有检查检验结果,再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意见,不能只看检查报告就照搬诊断,不分析,只等上级医生指示。
外科见习时学习到的操作技术、手法,成为了我以后做手术的习惯。我至今保留着王深明老师在见习时教的“左手打结,右手拿剪刀剪线”的习惯。我的硕士导师劳镇国,手把手教我如何使用手术显微镜,如何进行显微操作和小血管吻合,我至今仍遵循着劳老师当年教我的方法来做手术。
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我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就像我的老师领着我学习那样,认真、耐心带教年轻医生,特别是刚入门的医生,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老师是榜样 能悟出为人处世之道
1.从老师身上吸取到“舍生忘死”的勇气
1991年在动物实验室发生了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显微外科好几位研究生病倒了,刘小林老师接替研究生的工作也不幸被感染,还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住进ICU,下了病危通知书。朱家恺老师明知接触这些动物非常危险,但是这批动物身上带有非常珍贵的实验数据,不及时取材将使整个研究功亏一篑,于是他二话不说,一边做好防护,一边进入实验室从动物身上取数据。
朱家恺老师、刘小林老师等为了科学研究,不畏艰险,舍身忘死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我。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我主动报名,带队驰援武汉,与病魔斗争,与死神赛跑,圆满完成了医疗队任务。这“舍身忘死”的勇气,来自我老师的激励。我也希望,这种“国有召,召必至”的责任担当精神,能传递到我的学生身上。
2.从老师身上感悟到坚持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我国显微外科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我院于1964年成功实施世界首例短腿再植手术。然而,那时候根本没有我们现在做显微外科手术所用的显微器械和针线。刘均墀老师自力更生,将珠宝镊和修理钟表的工具打磨成能进行显微血管缝合的手术器械,用头发丝作缝线,血管夹、冲洗针头也都是自己制作的。在院史馆的陈列柜里面,就展示了一套刘均墀教授制作的显微手术工具。
讲到“神桥”,在座很多人都知道,那是刘小林老师历时十几年研发出来并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的周围神经缺损修复产品。但有一段故事鲜为人知。在2011年的时候,神桥多中心临床研究已进行了2年,正处于最煎熬的阶段。什么时候能完成受试者入组,什么时候能取得注册证,一切都是未知数。当时我随刘小林老师到芬兰参加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大会,会议期间,美国生产同类产品的公司找到刘老师,提出优厚条件邀请他加盟美国公司,包括个人收入、研究经费、条件支撑等都非常吸引人。然而,刘小林老师考虑到中国必须要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所以断然拒绝了美国公司的邀请。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老师领衔研发的“神桥”在2012年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
目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必须靠自己。老师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标杆,我们要学会过苦日子,学会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奇迹,而不是事情还没做就伸手要人要钱要地方。
3.从老师身上学习到诚信老实的品格
劳镇国老师、刘小林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扎扎实实,实事求是。做老实人不吃亏,老实人一辈子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是最低的。
最近大家非常关注的科研诚信问题,特别是论文投稿中的学术不端问题。我可能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老师,因为我经常为学生的投稿设置“障碍”。前几年,我一名在读硕士生跟我说,他写了一篇SCI论文,拟被录用。我审查后发现,论文研究内容与该杂志的主题相关性不大,而且内容比较单薄,但很快就被接受了,这不太符合预期。我再查阅此杂志,发现超过90%的作者来自中国大陆,而且录用文章的学科分布非常广泛,可以说包罗万有,哪个专业的文章都有。我判断该杂志这很可能与“论文工厂”的制造有关,因此让学生主动把稿件退回来,避免陷入学术不端的风险中。
以培养出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为己任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呕心沥血培养学生。老师们甘为人梯,默默地助推学生成长。
劳镇国老师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就不断为我创造学习机会,带我看门诊,带我做手术,带我去会诊和参加病例讨论……在手术台上进行小血管吻合的时候,劳镇国老师往往先缝合两针关键性的定位针,然后就让我当主刀,他辅助我完成其他步骤。这样手把手地教,大大降低了学习过程中的试错成本,缩短了学习曲线,我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小血管吻合技术。
顾立强老师罹患脑卒中后,虽然已难以胜任在临床一线手把手带学生,但还是想方设法,竭尽全力,一边做康复锻炼,一边投入到《中国显微外科杂志》工作之中,举办中国显微外科传承与创新论坛,不仅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也为年轻人搭建了学习成长的平台。
老师们,同学们,作为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老师,一名医生的老师,我感到无上荣光,感到肩上那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
谢谢大家!(新闻中心)